从舒马赫专访到美国总统选举,如何管住AI“说谎”?
最近,一则关于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舒马赫“专访”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德国杂志《Die Aktuelle》在封面上使用了舒马赫的照片和“首次采访”的字样,但实际上所谓的专访内容却是由AI程序生成。这篇文章的发表不仅欺骗了读者,还损害了新闻行业的声誉,导致该杂志总编被解雇。
这件事情引发了业界对于由AI生成虚假报道的问题的深刻思考,而AI生成虚假报道其实早已有之:
2017年5月,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俄罗斯黑客使用AI算法制造了一些假新闻,旨在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这些假新闻被传播到社交媒体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和争议。
(资料图)
2019年,韩国电视台MBC报道称,有一款名为“Lee Luda”的AI语音软件可以模仿任何人的声音,甚至可以让他们说出未曾说过的话。此类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虚假和误导性信息在网络上被传播。
2021年3月,美国一家媒体指出,由于大量虚假信息的泛滥,针对新冠病毒的谣言以及虚假治疗方法的推广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这些虚假信息往往是通过AI算法自动生成的,然后扩散到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导致公众对于疾病风险的认知和防护措施的误解和混乱。
在这些案例中,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都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AI程序可以快速生成大量文章、评论和消息,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动扩散。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公众,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生态造成影响。
实际上,虚假报道的生成并不是由单一原因导致,其中涉及多方面因素,比较关键的因素有:
广告收益:虚假报道常常伴随着点击率和流量的增加,从而带来更高的广告收益。许多商家和个人利用虚假报道来获取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以此谋求更高的商业利益。
意识形态:有些人利用虚假报道来传播特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达到政治或社会目的。这类虚假报道往往牵涉到敏感的政治和社会议题,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虚假报道的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AI算法,可以轻松生成大量有关新闻、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看上去很真实,但实际上却是虚假的。
针对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由AI生成虚假报道的问题:
建立监管机制: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当联合起来,建立监管机制和法规,加强对于虚假报道和误导性信息的检测和追踪,及时惩治违法者和维护社会安全。
加强技术监管:虚假报道往往由AI程序自动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算法优化、数据训练、情感分析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建立起适合人工智能时代的监管标准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运行符合伦理和法律要求。
提高公众信息素养:公众应该能够辨别真假信息,懂得如何获取和验证有关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媒体也需要加强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遵守新闻职业准则,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避免诱导和误导读者。
发展AI技术应用的同时,注重其社会责任: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创新成果,但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和研究机构应该注重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效益和风险管理,确保其技术应用符合伦理和法律原则。
在解决虚假报道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护言论自由权利: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应当受到保护。在打击虚假报道和误导性信息的同时,需要避免限制公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
避免技术恐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需要冷静客观,避免过度恐慌和过度反应。
加强国际合作:虚假报道和误导性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面对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
由AI生成虚假报道的问题不仅仅是新闻行业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保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统筹:刘书芝 编辑:李冬生标签: